哲学我是谁通俗解释

编辑:吱吱 时间:2023-01-09 18:11:04

哲学我是谁通俗解释

我从哲学美学的角度答你,仅供参考.

我是谁?who am i 我的身份地位?

根据一般思路来看,这个问题本身摆明了一个前提,即物我二元对立,要探寻我就从我的对立面来确定我的规定性.作为科学家的我,作为妻子的我,作为妈妈的我,作为网民的我,作为购物者的我,作为快乐的我.这所有都是在我之外寻求答案,可以有无穷的答案但都没有说到实质,可见从物我对立的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.

我是谁,只能从我自身来寻求答案.这就要求去掉世俗的身份地位等等附加条件,也就是要无功利无利害,用常用的话来说就是“我就是我”.“我就是我”这种状态只有在审美中才能达到,在这种状态里,你忘记了金钱烦恼职称等等一切,你感到与世界融为一体,甚至忘了自己,进入一种无以名状的状态,这时你说,我终于找到了自己,感觉到了自己最真实的存在.

总结一下,只有进入审美活动中的我,才是真正的我.我本来就在这个世界之中,一旦我和这个世界产生了矛盾甚至相互对立,那个我就不是真的我,所以说,只有“物我合一”中的我才是真的我.

(我是谁?我是哲学初级入门者,所以回答有点儿乱,还请批判地看待.)

再补充一下:至于马克思所说“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”,我认为这不是对“我是谁”的回答,反而会促使人产生“人最本质的社会关系是什么”进而像您一样提出“我是谁”的问题.

当然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,如果你了解弗洛伊德心理学、卡西尔符号学等等则会有更多的理解.

哲学我是谁通俗解释

这意味着,“我是谁”中“我”与“谁”是客体之间的关系,也正因为是这样一种关系,“我是谁”才成其为一个可以被探究的问题。由于“谁”是区别于“我”的,故“我是谁”是意味着它的思考者不满足于自我同一的自我意识——“我是我”,而是超越了这种“我是我”的意识,而达到了否定“我是我”而肯定“我不是我”的意识。“我矛盾”在“我不是我”这种自我意识中,“我”被异化为“非我”,只是这个异化是以“我是我”的自我意识作为前提和基础的,因此,“我不是我”应该被合理的理解为“我不仅仅是我”,或者更确切的说,就是,“我”是“我”与“非我”的对立统一。

语音朗读: